5.1 引言——非經濟資產的估值難題
縱觀全球貨幣史,每一種貨幣體制都仰賴一種底層儲備資產:
- 經典金本位 → 黃金
- 法幣 → 國家信用
- 現代貨幣體系 → 主權債務
- 加密貨幣 → 數位稀缺(如比特幣)
然而,這些資產從未被設計來承載文明價值,也無法體現文化、靈性、宇宙象徵與長時段合法性的多重基礎——這才是人類共識最深層的形式。
當世界從「商品本位」「國家本位」轉向「文明本位」貨幣架構時,傳統估值工具——折現現金流(DCF)、相對估值(Comps)、風險調整定價模型——在非經濟、跨世代、形而上價值面前全面崩潰。 這些框架預設:
文明資產三者皆無。
文明儲備資產(Civilization Reserve Asset, CRA) 不以收益、殖利率或抵押品定價。 它的定價來自:
- 歷史連續性的深度
- 文化認同的廣度
- 倫理價值的普世性
- 靈性象徵的永恆性
- 跨世紀的機構合法性
- 宇宙驗證與集體記憶
本章創建全球首個文明估值科學,並正式提出支撐 NATS Coin 內在價值 的 文明估值函數(Civilization Valuation Function, CVF)。
5.2 傳統估值模型為何失效
5.2.1 DCF(折現現金流)失效
DCF 假設:
文明資產:
一幅擁有 600 年不間斷文明傳承的黃金唐卡:
→ DCF 數學上得出 內在價值未定義。
5.2.2 市場可比法(Comps)失效
可比法需「相似資產」。 文明資產 無同儕。
不存在可比資產給:
- 唯一進入太空的國家級佛教聖物
- 唯一定錨於國家博物館的跨世紀靈性文物
- 唯一擁有靈性、宇宙、聯合國合法性的文明 IP
→ 可比法因以下原因崩潰:
- 零可替代性
- 零可比性
- 無限稀有性
5.2.3 風險模型(波動率定價)失效
現代金融以波動率定價。 文明資產卻擁有:
波動率與合法性成反比。 文明合法性隨時間增強 → 風險模型無用。
5.2.4 GDP 或國家經濟模型失效
文明資產:
無法以國家經濟指標定價。
5.3 定義文明儲備資產(CRA)
文明儲備資產 是承載 文明共識價值 的資產——最高形式的長時段合法性資本。
CRA 必須滿足 六大標準:
- 歷史連續性(100–1,000+ 年)
- 靈性或倫理普世性
- 跨地域文化認同
- 機構錨定(博物館、國家、學術)
- 宇宙或超歷史見證
- 數位可轉譯性(可成為儲備代幣)
NATS Coin 為當今全球唯一跨越六維合法性的 CRA。
5.4 文明價值矩陣(CVM-6)
CVM-6 以半量化形式捕捉文明價值的六大支柱。